制勝創新管理顧問公司

全球ESG發展趨勢、碳盤查與碳足跡揭露規範的演進、台灣ESG與碳管理政策現況與未來展望

2025.03.11

當前,ESG(環境、社會與公司治理)已成為全球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標準,亦是衡量企業對永續議題重視與實踐的重要指標。其中,「碳盤查」與「碳足跡」的揭露與管理,已然成為企業在ESG表現中不可或缺的重點。本文將從全球ESG發展趨勢、碳盤查與碳足跡揭露規範的演進、台灣ESG與碳管理政策現況與未來展望,以及企業應如何因應等面向深入探討,並提供相關參考資料,協助讀者掌握這波永續浪潮。(由蘇峰民博士彙整)

一、全球ESG趨勢概覽
1. ESG緣起與全球重視程度提升
ESG概念源於2004年聯合國《Who Cares Wins》報告,強調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,也應重視環境保護、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。隨著《巴黎協定》的生效以及聯合國《永續發展目標》(SDGs)的推動,ESG不再僅是企業的「加分項」,而是直接影響企業資金取得與市場競爭力的「必修課」。
全球ESG資產規模成長
根據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(GSIA)於2021年的報告,全球永續投資資產已達35.3兆美元,占總資產管理規模的36%。其中,歐洲、北美與亞太地區的增長尤為顯著。永續投資已從過去的利基市場,轉型為主流投資策略。
參考來源
GSIA (2021). "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Review 2020"
https://www.gsi-alliance.org/trends-report-2020/

二、碳盤查與碳足跡趨勢
1. 碳盤查的全球標準與趨勢
「碳盤查」(Carbon Inventory)是企業或組織衡量與揭露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重要手段。主要依循的國際標準為「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」(GHG Protocol)與「ISO 14064」。這些標準不僅定義了碳排放的範疇(Scope 1、Scope 2、Scope 3),也規範了排放計算的方法與揭露的格式。
  • GHG Protocol
    全球最廣泛使用的溫室氣體排放計算框架,涵蓋直接排放(Scope 1)、間接能源排放(Scope 2)與其他間接排放(Scope 3)。
  • ISO 14064
    國際標準化組織(ISO)於2006年發佈,為企業提供組織層級與專案層級的碳盤查與驗證指引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科學基礎減量目標(SBTi)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近年,「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」(SBTi)迅速崛起,強調企業減碳路徑需符合《巴黎協定》的1.5°C或2°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C目標,成為投資人與市場檢視企業氣候治理的重要指標。

參考來源
SBTi (2023). "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progress report 2022"
https://sciencebasedtargets.org/resources

2. 碳足跡(Carbon Footprint)管理趨勢
碳足跡衡量產品或服務在其生命週期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,通常以「CO2當量」(CO2e)為單位表示。全球重要標準包括ISO 14067與PAS 2050。多數品牌大廠與零售通路已要求供應鏈夥伴提供產品碳足跡資訊,以符合國際市場規範與消費者期待。
碳標籤與消費者行為
全球已有許多國家推動「碳標籤」(Carbon Labeling)政策,協助消費者瞭解產品對環境的影響,進而引導綠色消費行為。例如,英國Carbon Trust、日本「低碳社會行動計畫」、韓國「碳足跡認證標章」等。
參考來源
ISO 14067:2018 - Greenhouse gases — 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s
https://www.iso.org/standard/71206.html

三、台灣ESG與碳盤查、碳足跡現況與挑戰
1. ESG發展現況
台灣近年積極接軌國際ESG趨勢。金管會於2020年發布《公司治理3.0-永續發展藍圖》,推動企業治理與永續發展,2022年進一步推出《永續發展路徑圖》,強化上市櫃公司ESG資訊揭露。
金融監理政策
台灣證券交易所(TWSE)與櫃買中心(TPEx)強化永續資訊揭露規範,要求市值達百億元以上的上市公司,需於2023年起編製與揭露「永續報告書」,並逐步擴大範圍至所有上市櫃企業。此外,台灣亦引進TCFD(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)架構,提升企業氣候治理透明度。
參考來源
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《公司治理3.0-永續發展藍圖》
https://www.fsc.gov.tw

2. 台灣碳盤查與碳足跡現況
碳盤查與盤查驗證
台灣環保署(現改制為環境部)自2010年起推動《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管理辦法》,針對高排放產業實施強制盤查與查驗申報。2023年起,台灣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正式施行,建立碳定價與碳費機制,要求排碳大戶(年排放量達2.5萬公噸)納入管制。
碳足跡與產品認證
台灣自2009年起推動產品碳足跡標示制度,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與產業界共同發展「碳標籤」,已覆蓋食品、電子、紡織等產品。目前台灣積極推動碳足跡資料庫建置與國內查證制度,協助企業接軌國際市場。
參考來源
環境部「氣候變遷因應法」專區
https://www.moenv.gov.tw/climatechange

四、碳管理與永續揭露未來趨勢
1. 國際碳稅與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
歐盟已於2023年啟動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(CBAM)試行,預計2026年全面實施。CBAM將針對進口商品(鋼鐵、鋁、水泥等)收取碳排放差額稅金,迫使出口企業需揭露與驗證碳排放數據,並採取有效減碳措施。
影響台灣出口
台灣出口以高碳排產業(鋼鐵、電子、紡織等)為主,將直接受到CBAM與國際碳稅政策影響。為減少貿易壁壘,企業須強化碳盤查能力與減碳績效。
參考來源
歐盟 CBAM 官方網站
https://taxation-customs.ec.europa.eu/carbon-border-adjustment-mechanism_en

2. ISSB與ESG報導標準統一
2021年國際財務報導準則基金會(IFRS)成立「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」(ISSB),推出《永續揭露準則》(IFRS S1)與《氣候揭露準則》(IFRS S2)。預計2024年起,全球資本市場將逐步採用ISSB標準,統一ESG報導架構,解決現有資訊不對稱與綠色漂綠(Greenwashing)問題。
台灣因應政策
台灣金管會與證交所已規劃2026年導入ISSB架構,上市櫃公司應提前因應,建立完善的ESG資料收集與內部控管流程。
參考來源
ISSB 官方網站
https://www.ifrs.org/groups/international-sustainability-standards-board/

五、企業實務因應策略
1. 建立完善碳盤查與碳管理系統
企業應依據GHG Protocol與ISO 14064標準,建立內部碳盤查制度,針對Scope 1、2與供應鏈範疇的Scope 3進行全面盤查,並透過第三方查證確保數據可信度。
2. 科學基礎減碳與淨零承諾
企業應依據SBTi訂立科學基礎減碳目標,並規劃淨零路徑,導入再生能源、能效提升與碳權抵換等多元策略。
3. 數位科技輔助碳管理
運用碳管理平台(如SAP、Schneider Electric)與區塊鏈技術強化碳數據透明度與可追溯性,提升企業ESG治理效率。
4. 強化ESG報告與利害關係人溝通
依據ISSB、GRI與TCFD等標準,提升ESG報告透明度,建立與投資人、客戶、員工等利害關係人的溝通機制,強化企業信任度與永續形象。

六、結論
ESG與碳盤查、碳足跡揭露已成全球產業永續轉型的核心議題。隨著國際規範趨於嚴謹,台灣企業需積極強化碳管理能力,掌握永續治理與揭露準則,並運用科技創新與減碳策略,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碳中和浪潮下,穩健邁向永續經營之路。

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
  1. 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 (GSIA)
    https://www.gsi-alliance.org
  2. SBTi -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
    https://sciencebasedtargets.org
  3. ISO 14067:2018
    https://www.iso.org/standard/71206.html
  4.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
    https://taxation-customs.ec.europa.eu/carbon-border-adjustment-mechanism_en
  5. 台灣環境部氣候變遷因應法專區
    https://www.moenv.gov.tw/climatechange
  6. IFRS 國際永續準則理事會(ISSB)
    https://www.ifrs.org/groups/international-sustainability-standards-board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