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25上市櫃公司碳管理升級戰!台灣企業如何迎戰國家政策新規?】
(蘇峰民博士撰寫)
一、前言
氣候變遷與低碳轉型壓力不僅是國家治理議題,更是台灣上市櫃公司維繫國際競爭力的關鍵。自2023年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施行後,政府接連發布碳費、碳權、永續揭露等法規,2025年更是各項法規生效的「大限」。
本篇以學術角度探討台灣上市櫃公司碳管理的政策驅動因素、應對措施與未來發展,並解析產業個案實例。
二、國家政策框架與最新發展
1. 《氣候變遷因應法》
2023年施行,明訂2050淨零排放目標,並賦予環境部管轄「碳費徵收」、「碳交易」等制度權責。
重點規範
高排放大戶須每年申報排放量
預計2025年起開始徵收碳費
出處:環境部《氣候變遷因應法專區》
2. 台灣碳費制度
目標於2025年開始針對高排放產業(如鋼鐵、水泥、半導體等)徵收碳費。
擬議費率範圍:每噸300~600元新台幣。
企業碳減量成效好可獲得減免。
出處:2024年2月 環境部新聞稿
3. 金管會永續揭露新制
2024年起,資本額達50億元以上上市櫃公司需強制編制「永續報告書」,2025年門檻放寬至20億元以上企業。
ESG資訊揭露須符合GRI、TCFD等標準,重點揭露「氣候相關風險」與「減碳行動成果」。
出處: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(2023年10月新聞稿)
三、台灣上市櫃企業碳管理現況分析
1. 高排產業
鋼鐵業(如中鋼):年排放量超過1000萬噸,已導入氫能煉鋼技術,並參與碳權交易試辦。
水泥業(如台泥):採用碳捕集與替代燃料,並布局國內外綠電投資。
出處:中鋼2024永續報告書、台泥2024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
2. 電子業
台積電:目標2030年達到RE100,並取得SBTi減碳目標認證。
鴻海:大舉投入綠色供應鏈監管,提升子公司碳排透明度。
出處:台積電2024年ESG報告、鴻海科技集團新聞稿
3. 金融業
兆豐金控、台灣銀行等啟動「綠色金融專案」,對符合低碳標準企業提供利率優惠。
出處:金管會2024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報告
四、企業應對策略與挑戰
1. 建立科學碳目標(SBTi)
上市櫃公司申請SBTi標準已成趨勢,目前台灣已有超過20家企業完成認證。
出處:SBTi台灣名單(2024年)
2. 數位碳盤查系統導入
台達電、聯電等導入SAP、EnOS等平台,提升碳盤查效率與準確度。
出處:BCG《碳數據管理白皮書》(2024年)
五、未來趨勢預測
2026年起碳邊境稅(CBAM)正式生效,出口歐盟產品若無減碳措施將被加徵額外稅費。
2027年碳交易市場擴大,台灣碳權價格預估達到每噸800元新台幣。
出處:歐盟CBAM官方文件、環境部試算報告
六、結論
台灣上市櫃公司正處於低碳轉型壓力與機會並存的關鍵期。透過積極因應國家政策、導入減碳技術與透明資訊揭露,方能維持市場競爭力與投資人信任。